桐城六尺巷因清代名臣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氏互相退让三尺宅基地界而成。六尺巷是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京官的箴笺、县官的明鉴、张府的纳谏、吴氏的乐见,涉事四方联袂上演了人间四月天。
百米六尺巷,彰显了宰相张英的以廉齐家。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担任过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实质上干的就是宰相活儿。可谓地位尊崇,官声显赫。遇“墙”事并未示“强”,而是真诚无欺,以类似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哲理开导家人。同时,还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义导利,救偏补弊,拿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宏大格局,给家人定纷止争息讼以正确指向。这种敬天爱民的理想追求,这种克制私利的思想底色,这种谦和礼让的道德风范,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百米六尺巷,映衬了地方县衙的以和为贵思想。张家与吴氏的祖上基业,时间久远,对于相邻宅基地界划分,矛盾和分歧“山重水复”,双方将官司告到县衙。以当时的侍奉主子“权治文化”,倘若站在个人眼前的“功利”“好处”“利益”角度,这是地方官攀高枝、搞交易的最佳机会。但是,地方官心中有伦理道德、能明辨是非对错,所以,不是强制一方服从,而是以礼求和,既称“凭相爷作主”,又主张“交锋”双方“有事好商量”。这种不受根深蒂固的世俗之见蒙蔽,以不阿权贵、化解矛盾的智慧型君子人格,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实际效果去,促使握手言和,实现事心双解的做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百米六尺巷,见证了相府家人的包容忍让。以张英为代表的张家,在桐城、在安庆、在清代的安徽……实乃名门望族。与邻遭遇修墙矛盾时,双方各执一词。面对官府貌似“踢皮球”“打太极”的做法,张府家人没有仗势欺人,甚至采取强硬手段制造不平、显摆威风,而是省察克治,主动请朝中的明白人拿主意,在收到回信后从善如流,主动退让,促进和合息讼。这种安分知足、领悟规劝的豁达谦让之举,对张吴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向世人昭告,谦让可以平息纷争的火焰,宽容能够绽放和谐的花朵。
百米六尺巷,体现了邻居吴氏的亲仁善邻。张英为人仁厚,谦恭低调,修身齐家,固然值得点赞,然而,吴氏面对“让墙诗”及张府主动从争执线上退让,能够效他人之美德,行自己之善举,也“退让三尺”的做法,同样值得褒扬。假如说没有张府的退让,便不会有六尺巷的话,那么,如果没有吴氏讲义气、诚心和,对“向来作过往通道”的共地,给予接踵而至的礼让,今人就难以看到现存的六尺巷踪迹。六尺巷故事美名遐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吴氏的冰释前嫌、知礼诚让成全。由此可见,大度的人生更加从容与淡定。在不经意间成就自己且为后世敬仰。
返本而开新,汲古且言今。六尺巷,这是一个充满人间大爱与温暖的象征。愿六尺巷懿德流芳,激励人们崇德尚礼,守中致和。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使命在肩。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要怀着如磐初心,将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用宽容、善良、雅量,妥善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及各种是非;都有责任勠力同心,用“和”的光芒与力量,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